兴国革命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土地革命模范机关
建筑名称: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年代:1738年
建筑面积:4903.8㎡
风格:中式
地址:兴国县潋江镇横街26号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原为潋江书院,位于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横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朱门丹窗;依山造形,由低而高,五重递进,布列有序;由门庭、讲堂、拜亭、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组成了气势恢弘的建筑群。
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
潋江书院于清乾隆三年(1738)由知县徐大坤创建,此后为兴国县学所在地,其旁边有明伦堂和潋江考棚,为县令主持邑庠生考试的场所。民国三年(1914)全县47乡联乡自治研究会联络全县乡绅募集经费,在书院内兴办了兴国县第一所中学“私立平川中学”。
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重要的革命活动地,也是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毛泽东在潋江书院内举办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为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培养了第一批斗争骨干,并指导成立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兴国县第一个革命政权。
阳刻“潋江书院”的门楼
书院牌坊式门楼,坐西面东,门额楷书阳刻“潋江书院”四个遒劲大字。进入前庭院,向北来到门庭,是一栋硬山顶二层楼房,门额楷书阳刻“秀汇双江”。
门庭
跨过门庭,通过中庭院步入硬山顶砖木结构讲堂。讲堂东侧有学舍六间,西侧九间。穿过讲堂跨过天井,上石阶为拜亭。两侧配有厢房,厢房与拜亭之间为游廊。毛泽东在书院期间,常常挤出时间到这里读书看报,查阅兴国县志,了解兴国的政治历史、经济状况和风土民情。
拜亭之后的木构建筑魁星阁,重檐歇山顶,四柱四角。正面两檐之间有“魁星阁”三字横额悬挂于阁顶和阁棚之间。毛泽东曾在这里接待来访的群众和干部。
魁星阁
魁星阁后即文昌宫,砖木结构,硬山屋顶,是毛泽东旧居和办公旧址。
崇圣祠位于文昌宫东侧,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翘角。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第一次来到兴国,住在潋江书院文昌宫左厢房。毛泽东利用在潋江书院生活的那段时间,经常带着警卫员走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他深入农村,调查中国农村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疾苦;参加春耕劳动,和当地农民下到田里车水、插秧;接待劳动群众,听取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由此,他将革命理论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兴国县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三个调查报告。
在这里,毛泽东向兴国县委干部和全县党团活动分子传达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阐述了党在红色区域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发展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的主要任务,提出了进一步借势扩大和巩固赣南闽西红色政权建设的战略构想;指导制定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指导县委筹备并成立了兴国县第一个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起草和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对赣南初期土地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后来推广到了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此,土地革命的风暴迅猛地席卷了赣西南。
《兴国县土地法》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广大干部,毛泽东亲自编写讲义,在位于文昌宫左侧的崇圣祠主持举办了兴国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为组织上培养了一批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在训练班上,他首先强调学员必须牢记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观念”,然后重点讲解了《兴国县土地法》和当前开辟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任务。
崇圣祠
1930年3月中旬,毛泽东从吉安第二次来到兴国,仍旧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里。他一落脚就召集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开会,仔细听取了兴国土地革命情况的汇报,及时地指示:分田地“一要分,二要快”。同时,基于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毛泽东郑重指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应当加速根据地的建设,抓紧壮大红军,以粉碎敌人将要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潋江书院是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兴国苏区干部领导兴国人民把一切力量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取得了扩大红军、支前参战、慰劳红军、优待红属、合作社运动、生产运动、教育工作、购买公债、节省经费、捐献军粮等十项工作的光荣模范。1934年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赞扬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亲笔给兴国的代表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大字。
潋江书院,是一座不同寻常的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永恒的丰碑,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红色记忆。2001年6月,它作为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纪念馆、烈士陵园)之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百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它作为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与江西军区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群一起组成兴国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