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坐标
□ 李能玲
背依巍巍翠岗,面向滔滔梅江,一幢雄伟的建筑屹立在宁都城北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12个大字,闪耀着熠熠光芒。
秋阳和煦。我随着参观的人群进入了园区。
纪念馆展厅里展示的,是一部完整的中央苏区反“围剿”史,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工农红军史。
忘不了,1930年12月25日小布河滩上的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揭开了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的序幕;毛泽东写下的反映第一次、第二次反“围剿”的《渔家傲》,深刻阐释了人民必胜的最终历史走向。
出了展厅,在纪念馆园区内漫步。我习惯把这里称作公园,我总是沉浸在园内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广场上,六根高耸的红色花岗岩圆柱,象征红一方面军的六个主力军团。而后方那座巍峨的纪念碑,则寓意反“围剿”战争的第一声枪响。圆柱、纪念碑与枪托形的馆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历史与艺术交织的空间,将人们带回了那个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年代。
我走向公园的最高处。眼前山道蜿蜒,青松挺拔。五个天然形成的山丘,错落有致,对应的是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山顶上,那一座座红军雕像,持枪向前,昂首阔步,迈向的是胜利之路。
纪念馆后,有一面山一般宽阔的石墙,墙上镌刻着一万七千余名烈士的姓名(其中有数百人只有小名和绰号)。我抚摸那面石墙,抚摸那些名字,试图把每一个名字还原为鲜活的人。
自从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建成,我曾多次陪同宾客和亲友走进这里。每一次内心都会涌出新的感悟。
我总是在解说历史时告诉倾听者,宁都的革命后代,从未忘记先驱的伟大贡献,苏区宁都的革命遗址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这座承载着无数红色记忆的纪念馆,如今焕然一新,每年吸引着众多干部群众和游客前来开展红色研学,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自2006年以来,宁都开展了各类红色主题活动,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讲述革命故事、红色文化征文、红诗赛以及重走游击路线……长征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宁都人民的心中。无论节庆还是假日,他们都会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都段)、宁都起义纪念馆、少共国际师红色研学基地、胜利小布等红色历史现场开展活动,为缅怀,为追念,也为铭记。
如今,当地以长征文化为核心,衍生出红色名村、红色研学、红军训练营等多元化项目。一条条红色旅游产品线路串连,一拨拨游客涌入这片红色热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农民腰包也鼓了起来。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都段)承载的反“围剿”战争的历史记忆,将永续传承。看着园中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仿佛看到90年前的宁都儿女,他们的目光正穿越时空注视着后人:该怎样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